大冶市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26日开工。新华网发

  新华网武汉3月27日电(连迅、胡飞)湖北省大冶市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26日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预计52亿元。

  据悉,本次开工的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由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为氢能规模化、安全储存提供技术保障。项目建设涵盖光伏发电、绿电制氢、岩穴及地下分布式储氢、管道输氢、氢能应用、氢能产业园、数字化管理平台等7大板块,建成后将形成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的氢能源全产业链生态,打造黄石地区首个氢能产业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和说,深部地下储能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湖北省具备深地储能的优越地质条件,布局深地储能产业是湖北创新驱动发展的“支点”。本项目的开工,将加快推进湖北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打造国内矿场“全环节应用、一体化运行”氢能产业链。通过大冶氢能一体化项目的成功创新示范,在全国范围内探索推广大规模地质体储氢技术,将为我国实现氢能规模化、安全化储备提供重要保障。

  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说,大冶矿产资源丰富,为光伏发电、氢能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大冶正抢抓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重大机遇,对标湖北省五大万亿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电子信息、临空产业等6大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氢能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本项目的建设,将助推大冶市抢占氢能产业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千亿级新型氢能产业及氢能矿用机械产业链,推动大冶加快从传统产业向新能源产业发展。

  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本项目的主要研发和技术集成单位。中冶武勘党委书记、董事长臧中海说,中冶武勘将充分发挥工程建设及技术集成优势,通过在大冶市废弃矿洞中进行岩穴规模化储氢建设、在综合能源站中进行地下分布式储氢建设,开展深地储氢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进一步推动深地储氢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打通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的“储氢”技术短板,促进国家氢能产业化发展。

大冶市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总投资预计52亿元,涵盖光伏发电、绿电制氢、岩穴及地下分布式储氢、管道输氢、氢能应用、氢能产业园、数字化管理平台等7大板块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的氢能源全产业链生态,打造黄石地区首个氢能产业园,构建千亿级新型氢能产业及氢能矿用机械产业链,对推动大冶加快从传统产业向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里边最引人关注的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储氢设置。项目将根据地质特点,在大冶定向开发出岩穴储氢洞库和地下分布式储氢库两种深地储氢模式。
其中岩穴储氢是通过利用大冶市既有废弃矿洞,选择地质稳定、岩体构造裂隙可控的矿洞进行人工改造,用于发电——制氢端规模化储氢,并通过本项目的创新示范,在全国范围内探索推广大规模地质体储氢技术,为实现氢能规模化、安全化储备提供重要保障。岩穴储氢洞库几何容积不小于5000m³,储氢压力5MPa。
地下分布式储氢库用于智慧能源站端储氢,与智慧能源站结合建设。地下分布式储氢库深度约200m,储氢压力为45MPa,单库几何容积约为12m³,每个智慧能源站设置3座储氢库,共9座,总储氢量约为3840kg。
地下分布式储氢是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内首创的储氢理念。通过竖向掘进设备成槽成孔,将超长圆筒储氢容器分段下放密封,并在容器外壁与岩土体间充填混合水泥浆实现固封,安装封口和排污装置,形成地下高压储氢容器。
这一工程将由光谷东国投联合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开发。
2022年6月21日,湖北省科技厅发布《关于2022年度高新领域重点研发计划拟立项项目的公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地下盐穴规模化储氢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这一工程也是这一技术研究的实证基础。杨春和院士指出,深部地下储能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湖北省具备深地储能的优越地质条件,布局深地储能产业是湖北创新驱动发展的“支点”。
项目还将配套建设多条直径200毫米、总长度约50公里的输氢管道,计划总投资2.5亿元。从项目中规划的三个绿氢工厂直接输送氢气至市内几大用氢企业以及智慧能源站(加氢站)使用。
目前国内不仅长输管道项目越来越多,也将有更多的短途输运管道链接起来氢能的能量,为氢能应用获得更多空间。
以下是这一价值52亿的工程的具体项目展示:
光伏发电部分:
项目总投资12亿元,利用大冶市内的尾矿库、工矿修复地、边坡、坑塘水面等土地资源,光谷东国投联合中国华能集团子公司华能长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应用高坡度光伏板铺设、高能效转化光伏组件等技术及设备,配套总规模300MW光伏的电站。本项目根据尾矿面积及制氢规模,经初步计算建设容量为300MW(交流侧)。项目采用单晶双面双玻550以上组件,24块一串,组件采用最佳倾角21度。
光伏发电后通过集成线路汇集至220KV升压站后,经220KV送出线路送至对端接入站,通过35KV输电线路直供给制氢工厂使用,不足部分采用电网波谷电作为补充,其中绿电制氢比例31%。
绿电制氢部分:
光谷东国投联合华能长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选择大冶工矿修复地新建三座绿电制氢工厂,运用2MWPEM纯水制氢工艺及1300Nm³/h碱性电解水制氢工艺,直流电耗≤4.2kwh/Nm³,电流密度≥0.4A/cm2。项目年制氢4500万标方,副产氧气2250万标方,氧气全部就地消纳,从而有效降低制氢成本。
罗桥街道鄢畈村绿氢工厂:投资金额7000万元,配备5台制氢设备,平均每台电解槽1400万元(不含征地),其中设备1100万元、土建设施300万元;分三期建设,每期分别建设2台、2台、1台。
金湖街道姜桥村绿氢工厂:投资金额7000万元,配备5台制氢设备,平均每台电解槽1400万元(不含征地),其中设备1100万元、土建设施300万元;分三期建设,每期分别建设2台、2台、1台。
陈贵镇铜山口绿氢工厂:投资金额2800万元,配备2台制氢设备,平均每台电解槽1400万元(不含征地),其中设备1100万元、土建设施300万元。
岩穴及地下分布式储氢部分:
光谷东国投联合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拟建场地具体地质特点,在大冶定向开发出岩穴储氢洞库和地下分布式储氢库两种深地储氢模式。
其中岩穴储氢是通过利用大冶市既有废弃矿洞,选择地质稳定、岩体构造裂隙可控的矿洞进行人工改造,用于发电——制氢端规模化储氢,并通过本项目的创新示范,在全国范围内探索推广大规模地质体储氢技术,为实现氢能规模化、安全化储备提供重要保障。岩穴储氢洞库几何容积不小于5000m³,储氢压力5MPa。
地下分布式储氢库用于智慧能源站端储氢,与智慧能源站结合建设。地下分布式储氢库深度约200m,储氢压力为45MPa,单库几何容积约为12m³,每个智慧能源站设置3座储氢库,共9座,总储氢量约为3840kg。
岩穴储氢:岩穴储氢拟选洞库位于大冶市刘仁八镇,共有两处平硐,区域面积为0.0098km²。洞室内有7个采场,总面积约2815m²,洞室体量18506m³。
管道输氢部分:
本项目拟配套建设多条直径200毫米、总长度约50公里的输氢管道,计划总投资2.5亿元。从项目中规划的三个绿氢工厂直接输送氢气至市内几大用氢企业以及智慧能源站(加氢站)使用。
氢能应用部分:
一、智慧能源站
光谷东国投以工矿修复地为主,配套建设奥体大道、大冶东、金山店三座智慧能源站,计划总投资2.25亿元,单站具备加氢、充电、加油功能。在加氢方面,配置氢气总储量为1350kg,日加氯能力可达到2000kg/d,加注压力35/70MPa,加氢速度>7.2kg/min,储氢压力为45MPa和90MPa,可满足50-100台氢燃料电池车日常加氢要求。站内设20MPa氢气长管拖车2台,45MPa地下分布式储氢库3座,单座容积为12m³,单站地下总储氢量约为1280Kg。
二、奥体大道智慧能源站
建设地点:新建奥体大道南侧,规划经八路东侧地块。
建设规模:
1、加氢:加注能力2000kg/d,加注压力35MPa及70MPa;分布式地下储氢库3座,深度200m,储氢压力45MPa,单库水容积12m²;
2、充电:充电桩32个,停车位37个;3、加油:6台四枪双油品潜油泵大流量加油机。建筑功能:加氯站、充电站、加油站、服务区、汽车4S店。
建站等级:二级合建站(GB50156)占地面积:10887.80m²。
三、大冶东智慧能源站
建设地点:位于高铁南路西侧,S78蕲高速入口北侧地块。
建设规模:
1、加氢:加注能力2000kg/d,加注压力35MPa及70MPa;分布式地下储氢库3座,深度200m,储氢压力45MPa,单库水容积12m2;
2、充电:充电桩30个,停车位35个;3、加油:6台四枪双油品潜油泵大流量加油机。建筑功能:加氢站、充电站、加油站、服务区。建站等级:二级合建站(GB50156)占地面积:10104.37m²。
四、金山店智慧能源站
建设地点:位于金山店镇北侧地块。
建设规模:
1、加氢:加注能力2000kg/d,加注压力35MPa及70MPa;分布式地下储氢库3座,深度200m,储氢压力45MPa,单库水容积12m²;
2、充电:充电桩147个,停车位163个;3、加油:6台四枪双油品潜油泵大流量加油机。建筑功能:加氢站、充电站、加油站、服务区。建站等级:二级合建站(GB50156)占地面积:29928.05m²。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氢能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