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记者 方超 张家振 上海报道
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最为活跃的苏南地区,曾被江苏省苏州市和无锡市掩盖光芒的常州市,正借道新能源在“苏锡常”城市带中实现强势崛起。
《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从常州市委宣传部方面获悉,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其中,在动力电池领域,常州市动力电池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超1700亿元,动力电池产量达108.5GWh,“全国产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在保持动力电池产能领先的同时,常州市并不满足于此,正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迈进。按照规划,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将实现“两个万亿元”目标,包括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在竞争尤为激烈的新能源产业赛道,常州市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的老牌“工业明星城市”,是如何抢抓风口、“蝶变”为“新能源之都”的呢?
登上胡润新能源投资热度榜单榜首
“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曾表示。
胡润所言非虚。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国内“双碳”战略机遇风口,诸多城市正掀起新能源产业“抢滩战”。而在这场空前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地处苏南腹地的常州市正脱颖而出。
记者梳理《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发现,在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榜单中,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和常州位居全国前五名,综合指数得分分别为87.6、85.8、82.1、81.2和81.1分。
“常州市在榜单中排名第五,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二线城市,也是唯一一个年度GDP尚不足万亿元的城市,可见常州市对新能源领域的关注度很高。”胡润同时表示,“可以说,中国新能源产业看华东,华东新能源产业看江苏,而江苏新能源产业看常州。”
除进入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前五名外,在《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新能源投资热度榜单中,常州市以88分的成绩位列全国第一,超过深圳和上海等全国知名城市。有报道称:“常州已成为VC/ PE的热门出差目的地。”
在国内新能源产业版图中,常州市受到资本市场广泛关注,其新能源产业发展“底色”如何?常州市相关部门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市动力电池规上企业完成产值超1700亿元,动力电池产量108.5GWh,全国排名前二,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全省的二分之一。
不仅在国内,常州市已发展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高地之一。除此之外,在新能源整车方面,常州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完成产值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68.1%;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34万辆,而江苏省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68.7万辆。也就是说,仅常州市一地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就占据了江苏全省的一半。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相较其他城市在某一领域“单打独斗”而言,常州市已形成了动力电池、整车制造等多重优势。“具备新能源全产业链优势、在细分领域领跑的常州市,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之都’。”
抢抓风口“抄底”优质企业
国内新能源赛道竞争尤为激烈,常州市突破重围,逆袭成国内“新能源之都”的秘诀何在?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常州市前瞻布局、抢抓风口的意识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航锂电(已更名为‘中创新航’,03931.HK)起步于河南省洛阳市,发展壮大于江苏省常州市,其发展历程暴露出我市在抓‘风口’产业上与先行地区存在的差距。”2023年1月,洛阳市委研究室在“洛阳政研与改革”发布的文章中反思称。
根据上述文章披露的信息,2009年,中航工业集团等瞄准当时的动力电池“风口”产业,共同发起设立了中航锂电。2013年、2014年,该公司动力电池连续保持我国商用车市场装机量第一,一跃成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
但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爆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以商用车动力电池为主的中航锂电发展遇挫,在2017年、2018年连续出现大额亏损。
在此情形下,看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常州市金坛区,通过资本运作一举实现“抄底”,并推动中航锂电由央企三级子公司变为了常州地方国资控股企业。2022年10月6日,完成更名的中创新航登陆港交所,成为内地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
中创新航实现“从濒临破产到风光上市的绝地反击”,只是常州市在新能源行业前瞻布局、果断出击的一个缩影。记者梳理发现,通过资本招商等多渠道发力,除中创新航外,源自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总部也落户常州市,而宁德时代等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早已“落子”当地。
常州市相关部门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动力电池领域,常州市目前已形成“以溧阳、金坛为两大核心、其他区域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生产及配套企业130余家,涵盖电池材料、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位居全国首位。
“‘抓核心抓链条’,对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环节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孵化和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一批燃油汽车产业基础薄弱的城市,狠抓动力电池等关键环节的招商引资力度,换道领跑,促进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赛迪智库分析认为,常州市等城市“化劣势为优势”,换道领跑成为全国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城市。
常州市当地知情人士也向记者介绍,常州市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第一个崛起的工业明星城市”,历经近百年沉淀,常州市制造业“家底”颇为深厚,并在十余年前就已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常州市如今能在新能源赛道上取得领先优势,堪称‘十年磨一剑’。”
冲击“两个万亿元”目标
在“双碳”战略机遇风口之下,新能源产业作为“长周期、宽领域、高成长”的发展赛道,诸多城市正纷纷入场角逐,竞相把新能源汽车等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国内各地围绕新能源产业展开的竞争早已“白热化”。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渐升高,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各大城市抢占竞争先机的关键阵地。”汽车之家研究院在此前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中分析认为。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安徽省也提出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作为中国最大汽车生产和零部件配套基地的上海市,也提出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竞争将愈发激烈,而取得先发优势的常州市,亦对此有清醒认识。
“建设‘新能源之都’,我们赢得了起跑卡位的第一棒,更要跑好下一程、领跑全赛程。当前,新能源赛道坡长雪厚,全球超级蓝海市场不可估量,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产业风口稍纵即逝,容不得一丝懈怠。”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公开表示。
陈金虎同时强调:“我们唯有快马加鞭,乘势而上,牢牢抓住新能源产业这一锻造发展优势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才能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中展示‘常州所长’、彰显‘常州价值’、体现‘常州担当’。”
记者注意到,2022年,常州市GDP迈上9000亿元新台阶,达955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3.5%。2023年,常州市有望成功跻身“万亿元GDP城市俱乐部”,在此情形下,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常州市实现“弯道超车”、城市能级跃升的“独门秘籍”。
常州市在《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领域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创造代表常州城市特征的新地标”。
“‘新能源之都’建设,是常州市在即将迈进‘万亿元GDP城市俱乐部’之际,围绕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的历史使命,统筹谋划提出的时代命题。”常州市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也是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全方位提升发展能级的创新之举,常州市将努力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氢能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