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机构BloombegNEF(BNEF)透露,由于各种因素,包括系统设计中缺少一些安全功能和效率不达标,世界上最大的绿氢项目——中石化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库车的260MW绿色制氢设施,一直以不到其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的效率运行。
这已经不是新疆库车绿氢项目第一次遭遇危机了。但相比之前,这一次所遭遇的问题对中石化的制氢雄心的打击更具有根本性——这让外界对其绿氢转型的安全管控和项目管理能力充满疑问。
于今年8月30日全面建成投产的新疆库车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绿氢制取项目,该项目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的突破,对外宣称年产绿氢2万吨。就在新疆库车项目投产的同期,中石化另一年产能3万吨的鄂尔多斯绿氢制取项目正在建设中。
新疆库车项目问题曝光,给中石化打造“第一氢能公司”的努力蒙上阴影。
新疆库车绿氢项目由中石化新星公司负责实施。中石化方面此前曾介绍,该项目产出氢气纯度达99.9%,利用新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电直接制绿氢。中石化领导人的出发点,是要以此项目在绿氢制取上立下“标杆”。
库车项目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线路、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输、公用工程及配套辅助生产设施,该项目规划的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储氢能力21万标立方、输氢能力2.8万标立方每小时。
中石化表示,这一项目是国内首个贯通光伏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输运、绿氢炼化等绿氢生产与利用全流程示范项目,为国内光伏发电绿氢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和推广的示范案例。
新疆库车示范项目落地,一度带动了氢能产业链发展。中石化介绍,该项目所用的光伏组件、电解槽、储氢罐、输氢管线等重大设备及核心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
以电解槽为例,在该项目启动前,国内1000Nm³/h电解槽累计需求量不到30台,而仅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就需要52台,促进了国内电解槽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然而,问题似乎正是出在这里——产品和技术实力支撑出了问题。
据BNEF分析师透露,中石化库车项目所使用的电解系统的标称产量运行范围为30-100%。换句话说,如果进入系统的可再生电力低于其最大产量的30%,机器将停止释放氢气。
所有这些电解槽在30%的工作点测试均告失败,其实际工作范围可能小于50%-100%。据了解,问题的根源或在于产品设计和产品中使用的材料。
据了解,电解槽的工作原理是,氧气在阳极产生,氢气在阴极产生,阴阳两极之间的膜负责防止气体混合和爆炸。可在现实中,膜并不完美,气体混合仍然会发生,特别是在阳极侧,因为氢分子非常小,它们可以更容易地穿过膜。
当输入电量低于标称值时,问题就出现了:氧气生成量几乎以线性的方式减少,而可以穿过膜的氢气量受到的影响则比较轻微,仍然相对较高。这导致氧气中氢的浓度上升,进而可能会导致爆炸。
最终结果是,为了保障安全问题,必须限制项目的运行范围。中石化现在正在调整整个系统运行的算法,按照计划,控制单元将命令一些电解槽运行,同时设置其他电解槽闲置,以避免电解槽低于标称产量的50%。
就在一年前,该项目的光伏电站端也曾发生重大事故。
2012年11月下旬,新疆库车地区发生了罕见沙尘暴,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项目一期300MW光伏制氢项目遭遇袭击。11月27日,一场13级沙尘暴席卷中石化库车光伏电站,根据目击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现场大量光伏支架出现倒塌,光伏组件大面积受损,部分组件已经完全破碎。
该次事故直接导致中石化光伏电站损失约200MW,相当于该电站2/3的发电装机容量被摧毁。据媒体报道,该项目并没有配套商业保险,这意味着所有的损失都必须由中石化自己承担,保守估计,损失可能在数亿以上。
那么,到底是何原因导致这样的惨剧发生呢?
根据事发当天11月27日的气象预警信息,中石化库车项目所在地为大风红色预警,阵风强度超过13级。据悉,大风天气持续近12小时。这无疑是导致电站受损的直接原因。
但是,事发后有在新疆库车从事光伏电站开发的相关人士透露称,距离该项目不远处,另建有多个已并网发电的光伏电站。在经历了同一沙暴天气后,另外两个光伏电站只有几块组件受到影响暂时无法发电,整体而言,电站并未受到较大冲击。
上述两个受损电站所在位置地形平旷,相差20-30公里的距离,有的是少数组件不能发电了,通过检修就恢复了;有的是螺栓安装不紧,根据经验,可能是某个安装工人操作不规范、安装不到位造成的,但整体上不存在大的施工安全问题。
通常,在光伏电站设计之初,业主单位和专业的设计院会将当地的天气特征考虑在内,进而对光伏电站的抗风、抗沙暴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事发周边电站工作人员后来曾表示,此次极端天气并未突破光伏电站设计之初要求的极限值。
在这种情况下,中石化的电站仍然发生了重大事故,这反映出公司在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疏漏,首先是在光伏核心部件的招标采购方面,其次是项目建设施工方面存在漏洞,包括防风设计和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第一氢能公司”愿景受挫
氢能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作为能源转型中备受瞩目的一环,拥有万亿蓝海市场。中国氢能联盟曾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有望达到5万亿元。
早在2020年,时任中石化董事长张玉卓提出“一基两翼三新”战略构想,将触角伸向了万亿氢能产业,这奠定了中石化大上氢能的宏伟蓝图。2021年4月17日,张玉卓做客央视“对话”栏目时表示,中石化“十四五”要建成1000家加氢站。
2021年,马永生从张玉卓手中接过“帅印”,也同样延续了大力发展氢能的思路。在2021年中期业绩会上,马永生表示,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的目标有:一是规划建设加氢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规划累计制氢产量超百万吨。三是聚焦氢能交通领域和绿氢炼化。
其中,在氢能交通领域,要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氢气制备、储运及加注网络;在绿氢炼化领域,要促进炼化企业转型脱碳,实现炼化行业绿氢利用规模全国最大。通过以上努力,争取“十四五”末,公司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万吨以上。
2023年4月,在出席公开活动时马永生再次强调要上绿氢重大项目,他表示:计划2023年年中投产国内最大2万吨/年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同时正在研究布局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包头、漳州、海南洋浦等一批绿氢重大项目。
然而,大上项目的中石化,打头阵的第一个项目就频频曝出事故,尤其是绿氢制取产线实际利用率严重不达标,这无疑为中石化的“氢能第一公司”梦想敲响了警钟——宏大目标、重大项目是鼓舞人心,但更需要安全、高效的保障。
如今,这样的做法仍在继续。就在新疆库车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之际,今年2月份,中石化启动了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7亿元,投产后年可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3万吨/年。
这也意味着,新的全球第一大绿氢制取项目即将诞生,中石化在刷新自己的记录。然而,外界的疑问是,新项目的安全性、经济性会不会再出问题?
目前,绿氢产业正处于萌芽发展期,大型项目示范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国内的绿氢示范项目多以央企、国企牵头居多,它们更多出于社会责任,而非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央国企带头下,民企积极跟进,绿氢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然而,频发的事故给好大喜功、贪多求快的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这也提醒行业龙头企业,绿氢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若把氢定义为未来能源,就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在氢能探路期,领军企业还是要踏实深耕技术、扎实管好安全,耐心等待产业爆发的拐点来临。
来源: 华夏能源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氢能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