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地方政府和央企在氢能产业的布局不断加快
在业内看来,2021年将是中国氢能产业“理想变成现实”之年。
进入2021年,地方政府和央企在氢能产业的布局不断加快。其中,山东省能源局印发的《2021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有序推动鲁氢经济带及周边地区加氢站建设,新增加氢站8座,日供氢能力增加6000公斤;作为能源央企,中国石油宣布在全国范围投运50座加氢站,中国石化则明确“十四五”期间,拟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
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也反映出政策对“氢”的青睐,随着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到来,氢能行业正在蓄势待发。
建设热潮来临
加氢站是氢能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氢能走向成熟的关键。“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氢能发展经验看,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会制约氢能产业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化工研究室副主任李庆勋接受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日前,在中国石油合资建设的冬奥会首座加氢站——太子城服务区加氢站正式投入使用后,该公司透露今年还将有3座加氢站在河北和北京地区投运:崇礼北油氢合建站、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福田加氢站以及由北京金龙加油站建成油氢合建站,该公司还规划了未来在全国投运50座加氢站的目标。
对于加氢站的建设,同为石油央企,致力“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中国石化有着更积极的目标。该公司表示,将计划利用3万多座加油站的营销网络优势,推动风光氢一体化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建设,在国内相关示范区及产业园区,探讨合作试点绿电制氢以及加注示范等应用场景的可能性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已累计开展加氢站试点项目27个,在广东、上海、浙江、广西等地布局了加氢站点。未来,中国石化将进一步加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发展以油氢混合站为主的加氢站网络。未来5年,该公司将从油品销售企业向“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升级。
步入2021年,除了两大央企,地方政府也对加氢站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热情。除了山东,浙江、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也纷纷推出发展加氢基础设施的计划。尤其是浙江省,仅金华市就宣布将在2025年建成加氢站15座以上。同时,舟山市和平湖市分别透露了2022年建设加氢站2座以上和5座以上的目标。
李庆勋表示,地方政府在国家创建氢能示范城市政策激励下,纷纷出台加氢站建设运营配套政策,而两大能源央企履行责任担当加快布局建设加氢站,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不过,他同时表示,政策扶持是有时效的,氢能产业发展要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
老问题需新突破
虽然当前各地布局加氢站速度不断加快,但在李庆勋看来,加氢站建设和运行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加上当前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和新增量对加氢站大规模布局形成了制约,都给加氢基础设施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因此,加氢站建设是否会迎来新的突破还有待观察。”
记者了解到,作为氢能产业重要的基础设施,加氢站建设的瓶颈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氢能产业未来走向成熟,加氢站发展的“老问题”都需要取得新的突破。对此,李庆勋直言:“当前加氢站建设的瓶颈包括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标准法规不完善。”
李庆勋认为,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关键设备依赖进口,需要持续推进加氢站关键设备国产化,降低成本,促进国内整个产业链良性发展;运营成本高主要是氢源价格高、氢燃料汽车保有量低造成的,需要不断培育市场,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此外,加氢站安全、建设运营等标准规范也有待完善,需要政府、标准化组织和企业共同推动。
在业内看来,安全和标准规范等问题是加氢站建设亟须关注的重点。对此,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液化空气”)氢能业务负责人陈星强调,要严把安全和质量管理关,预防个别安全事件影响全产业发展的局面。同时,他还指出,目前相关项目的选址和审批比较复杂,也是加氢站建设的一大瓶颈,需要相关部门协调。
作为在全球已布局100多座加氢站的氢能巨头,液化空气在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陈星表示,从液化空气的经验来看,液氢将会为未来大规模的加氢站普及起到主流供应作用,国内的液氢相关法规需要尽快完善出台,这将有利于氢气基础设施的提前部署。他同时认为,液氢加氢站的部署要提上日程。
形成加氢网络
当前,我国加氢站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而建设速度正不断加快,将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氢能产业提供坚实的基础。陈星告诉记者,加氢站的快速和大量部署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提高社会和民众对氢气作为新能源的认知和认同。同时,加氢网络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加氢成本,促进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基于这一判断,2020年4月29日,液化空气集团旗下子公司液空厚普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与张家口市交投氢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加氢站设备供货合同,为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氢燃料电池车提供加氢服务,目前该公司正在加快布局中国氢能市场。
而对于国内能源央企,频频发布的加氢站规划显示着国内氢能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能源央企拥有规模庞大的制氢能力和遍及全国各地的加油站,具备发展氢能产业的先天优势。”李庆勋告诉记者,将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的电力制氢就地用于两大能源央企炼厂汽柴油提质改性,置换下来的天然气通过已有天然气管道输运至东部沿海炼厂制氢,就近给加氢站供氢,将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储运氢”。
事实上,我国能源央企对氢能产业的布局远不止于加氢站。在2021年年初,中国石化宣布要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在氢气供给方面,无论是煤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还是工业副产品制氢,该公司都有巨大的供给能力,氢气产能在国内名列前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石化全年生产氢气达350万吨,产量约占国内氢气总产量的14%。
在李庆勋看来,发展氢能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氢气来源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但电解水制氢成本显著高于化石能源制氢。他表示,当前将石化副产氢、天然气制氢配套二氧化碳捕集既可实现低成本供氢,又可实现零碳排放,捕集的二氧化碳可用于油田驱油,也可以发展二氧化碳化工。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焦红霞 实习记者 吴昊)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氢能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