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后三十年,全球净零排放目标之下,全球能源需求要在2050年到来之际比目前降低8%左右,但其服务的经济规模是目前的两倍多,服务的人口也要比目前多出20亿。

这是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的《全球能源行业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旗舰报告做出的预测。

该报告以全球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倒推出了未来30年的全球能源发展需要兑现的数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需停止销售化石燃料锅炉,无减排措施的煤电项目不应得到获准;到2030年发达经济体应逐步淘汰无减排的煤炭,所有新建建筑都应为零碳,且做好能源普遍获取准备;到2035年,停止销售新的内燃机汽车,发达经济体整体实现净零电力;到2040年,一半现有建筑经改造实现净零,全球电力行业实现净零,逐步淘汰无减排措施的煤电和油电项目;到2050年,全球超过90%的重工业实现低排放,超过85%的建筑实现零碳,近70%发电量来自光伏和风电。

IEA称,以上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这一路线同时是十分“狭窄”的。该报告指出,即使目前已经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的国家与地区都成功兑现,仍无法实现2050年全球2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更何况其中大多数的气候承诺“尚未得到近期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有研究机构称,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削减将基于现成的技术,然而“到2050年,近一半的减排来自目前处于演示或原型阶段的技术。”

对于能源部门的减排我国已经提出了全国碳市场、限制煤炭消费等多项措施并且同步推进。国际能源署旗舰报告《全球能源行业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发布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院长谢秋野表示,要在2030年到来前尽快实现达峰,能源总量控制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

传统能源压力陡增,可再生能源还未赶上

IEA的报告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原油市场的强烈反应。原本价格几乎要冲破每桶70美元的关口时,原油价格急转直下。

实际上,全球的传统能源行业都在承受来自气候行动和投资者的不断加压,法律层面的挑战、投资模式的变化、营收压力、排放承诺,都在促使各大企业重新评估商业模式、完成自身的身份转变,实现利润与排放目标的可持续循环。

5月26日,荷兰地区法院裁定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对气候变化负有部分责任,壳牌公司到2030年必须使其碳排放量比2019年时的水平降低45%。这比该公司此前提出的20%的减排目标提高了一倍多。尽管壳牌已经表示将做出上诉,但这足以证明全球的能源转型压力正在逐步增大,不论主动或被动,传统能源行业都需要尽快做出改变。

与之相对的是净零碳目标的背景之下,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压力。报告认为,未来10年太阳能和风能要迅速扩张:2030年之前,太阳能光伏每年新增装机630吉瓦,风电每年新增装机390吉瓦,增速达到2020年纪录水平的4倍。“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而言,这相当于未来10年每天要安装一个目前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园。”

“在2050年净零排放情形下,从现在到2030年将是清洁能源大规模扩张的10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呈现出历史性激增的态势。”国际能源署电力展望部门负责人 Brent Wanner说,“预计到2030年,全球年度能源投资总额将猛增至5万亿美元,届时将是现在的3倍多,可推动全球GDP 增量每年提升0.4个百分点,加速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复苏。”

但Brent Wanner同时提醒,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清洁能源投资猛增,以及各国兑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的行动趋于一致,由此引发的能源安全新问题已经浮现,旧问题却仍然存在。

平衡安全与气候目标

尽管气候目标之下的能源转型压力逐渐增强,传统化石能源生存空间收窄,可再生能源又不能立即填补可能产生的能源缺口,但不论供给端是否短缺,全球的能源需求依旧强劲。

据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 Analytics)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将从2020年疫情引发的低点将在2023年触底反弹,但在“最有可能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全球石油需求将继续产生结构性增长,尽管速度缓慢,直到2040年。

我国的能源需求也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秩序持续稳定恢复,能源需求也呈逐步回升态势。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较2019年增长2.2%。

值得注意的是,Brent Wanner特别提醒,市场集中度、关键矿产和电力系统的灵活需求都将增加了能源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转型成本。各国政府需要积极为与之相关的能源安全风险作好准备。

对此,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促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肯定需要一定的资金注入。从目前的情况看,因为电价还没有显著上涨,所以消费者还没有为之买单,政府方面则已经通过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为此买单了。然而随着政府退补,目前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就变为了资本市场。

除了通过电价来灵活配置资源,技术上也需要克服关键瓶颈。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给电网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表示,安全供应是多数国家首先考虑的问题。他表示,IEA报告提出的转型路径是基于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为理想情况下的结果而倒推出来的,而将目光放回现实,技术发展的速度能否这么快依旧存疑。

“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速度和化石能源要在长时间内做到良好地匹配,最后实现良好地转型。化石能源、储能设施等都要跟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进行精确良好地匹配,这是难度所在。”李政说道。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依旧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林伯强认为,未来可能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再这么紧密,以达到能源稳步转型的同时,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而在谢秋野看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间歇性、安全性的问题需要整个系统来保障消纳。从整个能源转型来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系统将起到核心的作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氢能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