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即将迎来集中爆发阶段。”9月4日,在2021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上,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表示。

今年年初,氢能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除山西外,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湖北、河北等20余个省(市)陆续发布了氢产业战略规划,并出台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相关补贴扶持政策。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此前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显示,当前中国氢气年产能约4100万吨、产量约3342万吨,为世界第一产氢国。
“氢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法国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路跃兵在上述会议中表示。
路跃兵称,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能源和储能两重属性,在能源转型里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能源供给端可大规模、高效吸纳可再生能源和发电,调节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提高能源系统的韧性。
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50年国内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亿吨,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
路跃兵称,氢能市场正在规模化发展,中国氢能具有弯道超车的条件。
他表示,不管是工业副产氢,还是风光核电制氢,中国都具有丰富的氢资源,且有大规模发展的产业基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国,应用场景广阔。
但氢能发展任重道远,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制氢、用氢成本仍然较高。
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英歌也在上述会上表示,目前氢能发展的本质问题是成本和电耗问题。
王英歌称,通过技术努力、材料和系统工艺方面的优化,可以克服电耗问题。电解槽在过去十年降低了60%,未来还会继续降低。
“要降本,就要大规模、标准化制造,批量生产。”王英歌称。
德勤中国财务咨询氢能行业合伙人林承宏表示,中国在制氢路径上,预计前期将使用部分灰氢作为过渡阶段,后期将偏重于蓝氢。以中国目前工业实力,可以快速踏入到绿氢领域。
林承宏称,中国有很好的绿氢发展前景,未来氢能可能占中国整个终端能源消费的20%,且把中国的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量减低13%。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也会上表示,未来绿氢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氢能源,预计2030年中国风、光、储55%以上的电力将用于制氢。
根据不同的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氢能被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灰氢一般由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气制取;蓝氢一般由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并采取了碳捕捉技术;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工序产生。
林承宏指出,预计2030年,绿氢技术的成本可跟蓝氢基本持平;到2050年绿氢成本甚至会优于灰氢。
意大利国家天然气管网公司中国董事兼高级副总裁彭宁科表示,从绿氢制造上说,电解槽装置的成本仍是最大瓶颈,需解决该装置的成本问题。
他认为,氢能运输比较经济的办法是天然气管道掺氢。“如果能够进行项目试点,氢能运输管道就能打通了。”
路跃兵认为,氢能成本下降不仅体现在燃料电池上,车及加氢站的建设成本也要下降。
他指出,氢能发展需进行生态构建,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涉及巨大的产业生态,仅在生态链的一个节点上取得成功远远不够。  
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王启瑞在会上表示,氢能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具有更强的协同能力。中国去年提出目标,到2030年国内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王启瑞称,新能源发展的规模效应将显著促进电解制氢的成本下降,为电解水制氢创造了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他预计,2060年中国氢产量将达1亿吨,其中,电解水制氢占比将达80%。
王启瑞表示,氢能产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但该产业在顶层设计和规划、政府监管与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需高度重视安全运营问题。
目前,山西省正推动“煤都”向“氢都”转变。
近年来,山西形成了大同、长治、晋中、太原等市氢能产业集群,全省氢气年产超过300万吨。
据王启瑞介绍,山西焦化产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副产的焦炉煤气若全部制氢,氢气产能可达到150亿立方米,约13亿公斤,可供28.9万辆氢燃料电池重卡使用。
此外,山西有大量化工、钢铁产业,化工尾气、炼钢尾气提氢是获得廉价氢气的重要途径,且山西的风、光资源比较丰富,具有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优势。
山西省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勇在会上称,吕梁将围绕氢能“制-储-运-研-应用”,大力发展焦炉煤气等工业富氢尾气制氢,力争到2025年形成10万吨工业尾气制氢能力。
远期,吕梁将推广“光伏/风电+制氢”的绿氢发展模式,构建工业尾气制氢、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电网灵活调峰制氢、化工原料制氢、煤制氢的多元化制氢格局,力争到2030年形成30万吨制氢能力。
吕梁市还计划扩大储存能力,力争到2025年建成20座1000公斤级加氢站,氢燃料汽车产能突破1万辆。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氢能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