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8月20日电(记者 姚玉洁、王默玲)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记者走进一条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只见一组穿着防尘服的技术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操作组装着一台燃料电池电堆。一旁的工作人员颇有些神秘地告诉记者,这就是氢晨科技即将发布的单堆3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
燃料电池电堆之于氢能源汽车,就好比发动机之于燃油车,它决定着一辆车的核心动力与性能。2021年底,氢晨科技就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单堆230kW的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其功率密度达到6.2kW/L,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
从2019年的103kW到2020年的150kW,再从2021年的230kW到当前的300kW,看起来只是数字的简单叠加,但氢晨科技总经理易培云博士表示:“每一次燃料电池电堆的突破都并非是简单的极板和膜电极片数叠加产生的结果,而是一个全材料体系的变化,一台燃料电池电堆包含的技术远比锂电池要复杂,其中涉及的学科有材料学、化学、机械工程学、流体力学、工程热物理等,而且我们的设计模块也相当复杂,每一次数字上的突破都是材料体系、制造体系和控制体系的整体重构与提升。”
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用在哪儿?“能让重型卡车上高速。”氢晨科技战略规划师牛秀芳说,燃油重卡是排放大户,既要让它变得清洁起来,又要不失强劲的动力,特别是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重卡迎风面大带来强风阻,“‘喝氢吐水’的大功率燃料电池就能解决这个应用痛点。”
洁净厂房内,氢晨科技在临港新片区开发的年产能10000套的柔性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走出厂房,临港新片区街道上一辆辆驶过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在把氢能技术变成实际应用落地生根。
停稳、断电、读卡、检查、静电接地、加注……在临港新片区平霄路820号的油氢合建站里,一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在加注氢气,“像它这样的氢能公交车,临港新片区已经投运了16辆,今年底要再增加100多辆,我们站近来每天氢气的加注量都在400公斤以上。”上海中油申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平霄路站分公司经理赵伟说。按照规划,临港未来将建成14座加氢站保障氢气供应。
前沿技术突破、应用场景落地、基础设施在建……在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3周岁生日之际,这里的氢能产业正在快速崛起,氢能社会的蓝图也正在描摹。
“氢晨科技作为第一批入驻临港新片区的燃料电池企业,在这里看到了金属双极板、膜电极、碳纸等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发展,也看到了系统、氢瓶、整车等下游应用企业的落地,临港已逐步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较为完善的氢能源产业链。”易培云说。
今年6月,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临港新片区此前也就氢能产业提出区域规划,到2025年,要成为上海建设国内一流燃料电池汽车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的新引擎、增长极。
“3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的发布是一个突破更是一个开始。”易培云说,“在临港,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研发出性能更优、体积功率密度更高的电堆产品,与新片区内的产业链企业紧密合作,带动更多的氢能应用场景落地。”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氢能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