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社·报道 ET 2025年11月4日】

美国初创公司 Star Catcher 表示,其在最新地面试验中通过红外高功率激光将能源无线传输至光伏接收端,达到“迄今最多电量”的成绩,被视为向在轨卫星提供按需供电与扩容能力的重要一步。该公司称,这一进展验证了空间激光供能方案在功率密度与稳定性上的可行性,有望缩短从示范到商业化的周期。

按照该公司披露的路线,发射端将聚光后的太阳能转换为多束相干光,远距定向照射至“现成”的卫星太阳能板,无需改造接收端即可并入卫星现有电源系统,支持多接收目标并行供电。此前在三月的杰克逊维尔恒久银行体育场(EverBank)演示中,Star Catcher 已完成跨越约一百米的地面验证,证明方案可与标准卫星电池板兼容,并实现“足球场长度”的稳定供能。


在商业推进上,九月卫星制造商 Astro Digital 与 Star Catcher 签署购电协议,计划把其“任务即服务”模式接入 Star Catcher 规划中的“在轨电网”。公司同时披露,后续将开展更长距离与更高功率等级的地面扩展试验,并在适当时机转入在轨演示,为面向高功耗载荷、在轨数据处理与任务寿命延长的应用提供电力冗余。

业内分析指出,Star Catcher 的“卫星到卫星(或电网到卫星)”供能路径与“把太空电力送回地球”的构想不同,更侧重提升在轨航天器的可用功率与任务弹性;但该路线仍需在指向精度、热管理、轨道交通规则与安全监管等方面持续验证。

作为行业背景,前美国空军中将、SpaceBilt 联合创始人史蒂文·L·夸斯特在一档节目中谈到“太空太阳能—能量回传地面”的可行路径:在轨采集持续且不受天气影响的太阳能,转化为无线电波定向发射至地面“整流天线”并再转化为电力,理论上可为偏远地区迅速供电,也可在靠近现有电厂布设整流天线并入电网;他同时警示该基础设施具有显著军民两用属性,若被滥用可演化为定向能武器,强调美国需与中国在轨道侧建立对等甚至更强的能力以形成威慑;夸斯特还称相关物理原理成熟,X-37 等平台已开展验证性试验,并宣称当前实验显示端到端能效“最高可达约80%”,若能以低成本批量化建造可复用的在轨电力与计算基础设施,将带来升级与资本回投的结构性优势。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零碳未来网 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