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电力出口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跨境输电网络已覆盖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区域,成为周边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最新公布的电力出口国占比数据显示, 2025 年,中国电力出口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跨境输电网络已覆盖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区域,成为周边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最新公布的电力出口国占比数据显示,中国在亚洲电力市场的核心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以高可靠性、高清洁度的电力供应,深度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在出口目的地排名中,泰国以 31% 的电力进口占比位居榜首,成为中国电力最主要的接收国。泰国电力结构长期依赖进口液化天然气,2025 年国际 LNG 市场受美国产能扩张与地缘政治影响,价格波动幅度达 15%-20%,导致本土发电成本持续高企。相比之下,中国通过跨境输电通道输送的电力不仅价格稳定性强,且绿电占比超 90%,成为泰国降低能源成本、推进碳中和的关键选择。越南与老挝以 28% 的进口占比并列第二,两国的电力需求痛点形成鲜明互补:越南北部工业区作为电子制造核心基地,旱季水电出力不足时面临日均 300 万千瓦的电力缺口,中国跨境应急供电成为保障生产线连续运行的 "生命线";老挝虽坐拥湄公河丰富水力资源,但电网基础设施薄弱,中老 500 千伏联网工程的推进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该项目作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预计 2026 年竣工后,将实现 150 万千瓦双向电力互济,每年输送 30 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助力老挝打造澜湄区域清洁能源互联互通中心。
榜单中段呈现多元需求特征:马来西亚(18%)、巴基斯坦(16%)、印尼(13%) 三国均面临能源结构转型压力,中国提供的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电力,与东盟《2026-2030 年能源合作行动计划》中 "30% 可再生能源占比" 目标高度契合;尼泊尔(12%)与缅甸(10%) 受限于电网建设滞后,农村地区通电率不足 60%,中国援助的跨境配网工程有效提升了电力可及性;新加坡(8%) 虽经济发达,但国土面积狭小导致能源自给率近乎为零,通过区域电网互联接入的中国电力,为其数据中心、高端制造等产业提供了稳定支撑。此外,孟加拉国、文莱、斯里兰卡、东帝汶等国也因化石能源依赖度高、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等问题,纷纷加入中国电力合作网络,形成覆盖 20 余个国家的能源合作圈。
值得关注的是两大特殊案例:印度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25% 人口仍缺乏稳定供电,其电力结构中 74% 依赖进口煤炭,2025 年 5 月爆发的大规模停电事件影响超 5 亿人,但中国电力进口占比仅 2%,反映出其能源合作布局的多元考量;阿富汗70% 电力依赖进口且主要来自伊朗,尽管 2019 年中国援建的光伏发电项目缓解了部分地区用电紧张,但目前中国电力进口占比仅 1%,区域能源合作仍存在较大拓展空间。
中国电力出口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能源技术的全面突破与区域合作的深度赋能。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突破 18 亿千瓦,提前 6 年完成气候承诺,准东 — 皖南 ±1100 千伏特高压工程等 "电力天路",实现了 3000 公里以上远距离、大容量清洁电力输送。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已建成 16 条 110 千伏及以上互联输电线路,累计电力贸易量近 750 亿千瓦时,绿电占比超 90%,合作的水电、风电、光伏项目累计投资较 2014 年增长 5 倍以上。从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到马来西亚赛京卡特储能项目,从越南屋顶光伏到老挝孟松风电,中国技术与资金正推动亚洲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迈向新阶段。
展望未来,随着中老 500 千伏联网工程等跨境项目的陆续竣工,以及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实证合作的深化,区域电力互联将实现从 "点线联通" 向 "网状融合" 的跨越。中国在特高压输电、规模化储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支撑亚洲能源转型进程,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在亚洲电力市场的份额有望提升至 35% 以上,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的重要枢纽。这场以绿电为纽带的区域合作,不仅改写了亚洲能源供应格局,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 本文来自中国能源供应链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cesupplynet.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78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零碳未来网 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