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L3级自动驾驶准入车型名单,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正式从辅助驾驶迈入了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新阶段。
赛力斯(问界)凭借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旗下问界M9、M8及2025款M7全系入围,成为入围车型最多的品牌之一。
而长安汽车则采取了多品牌策略,以包括阿维塔11、12、07、06以及深蓝S09 Ultra旗舰版在内的多款车型集体上榜。
比亚迪凭借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仰望车型成功入选。
蔚来搭载自研NAD系统的车型也位列其中。
与过去广泛应用的L2级辅助驾驶相比,L3级自动驾驶的核心突破在于责任主体的明确转移。当系统在特定场景下激活时,驾驶员可以合法地“脱手脱眼”,车辆将承担动态驾驶任务;在此期间若发生事故,责任将由车企承担,只有当系统发出接管请求而驾驶员未能及时响应时,责任才转移至驾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完成修订 首次明确 l3 级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中,确实首次明确了L3级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规则,这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下是对这一修订的详细解读:
一、L3级自动驾驶责任认定的背景与意义
- 技术背景:L3级自动驾驶,即有条件自动驾驶,是指在特定的交通环境下,车辆可以自动完成部分驾驶任务,但驾驶员仍需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 法律意义:此次修订首次将L3级自动驾驶纳入法律监管范畴,明确了责任认定规则,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合法上路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交通事故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L3级自动驾驶责任认定的具体规则
(注:由于具体的法律条文可能因修订版本而异,以下内容为一般性解读,并非直接引用具体法条)
- 责任主体:在L3级自动驾驶模式下,如果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可能包括车辆制造商、软件提供商、驾驶员等。具体责任划分需根据事故原因、车辆状态、驾驶员行为等因素综合判断。
- 责任认定原则:
- 制造商与软件提供商责任:如果事故是由于车辆制造缺陷或自动驾驶系统软件故障导致的,制造商和软件提供商应承担相应责任。
- 驾驶员责任:如果事故是由于驾驶员未按照要求保持注意力、未及时接管车辆或操作不当导致的,驾驶员应承担相应责任。
- 第三方责任:如果事故是由于第三方(如其他车辆、行人等)的过错导致的,第三方应承担相应责任。
- 证据收集与鉴定: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应收集相关证据,包括车辆行驶数据、自动驾驶系统日志、监控视频等,以便准确判断事故原因和责任主体。同时,可能需要专业机构对车辆和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技术鉴定。
三、L3级自动驾驶责任认定的法律影响
- 促进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明确的责任认定规则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保护消费者权益: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认定原则,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因自动驾驶技术引发的法律风险。
- 完善交通法规体系:此次修订不仅填补了自动驾驶技术在法律层面的空白,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交通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中首次明确L3级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规则,具有重大的技术背景和法律意义。这一修订不仅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合法上路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交通事故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它还将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完善交通法规体系。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氢能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我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